新闻详情

零的突破丨“舶来品”橡胶在海南培育出了**单产*高的品种

日期:2025-01-09 23:09
浏览次数:218
摘要: 南海网记者 陈婧 6月24日,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。经省政府提名获奖项目、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牵头的《耐寒抗风高产橡胶树品种培育及其应用》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。 项目历时37年,攻克了天然橡胶种质资源匮乏、育种周期长效率低等难题,培育出了耐寒、抗风、高产的新品种,研发高效生产技术。项目育成品种覆盖我国植胶面积的39.7%,累计新增产值252.1亿元。 黄华孙(右二)与团队在橡胶园测产。受访者供图 【岁月耕耘】 国家天然橡胶产业技术体系**科学家...

南海网记者 陈婧

6月24日,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。经省政府提名获奖项目、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牵头的《耐寒抗风高产橡胶树品种培育及其应用》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。

项目历时37年,攻克了天然橡胶种质资源匮乏、育种周期长效率低等难题,培育出了耐寒、抗风、高产的新品种,研发高效生产技术。项目育成品种覆盖我国植胶面积的39.7%,累计新增产值252.1亿元。

黄华孙(右二)与团队在橡胶园测产。受访者供图

【岁月耕耘】

国家天然橡胶产业技术体系**科学家、项目**完成|人黄华孙接过荣誉证书,在会堂前合影留念,笔挺西装套着黝黑干瘦的身体,神情坚定。让人仿佛眼见和他一样的科研人穿梭于橡胶树间,风雨骄阳无阻。

“每年3月至4月,正午太阳*大、温度*高的时候橡胶花开得*好,我们要爬上架子,对着不到小指甲盖大小的花一朵一朵人工授粉。”黄华孙回忆道,“四五月份测产鉴定时, 每天清晨走进橡胶林割胶,蚊子一团一团地围上来,赶都赶不走,人走起来像带着个‘蚊子球’。割完胶再去实验室统计、鉴定一整天。”

橡胶树的花很小,科研人员需要一朵一朵授粉。受访者供图

随后的8月至9月,育种的“大考验”——台风季也接踵而至。正值采果育苗期,台风过境,团队伙伴踩着泥泞清理满目疮痍的橡胶园,一边心疼,一边测算品种抗风情况,还要到一线帮胶农救灾护园。“每当这个时候,我都觉得十分愧疚,科研做了一辈子,品种的抗性还不够!产业损失还是大!”黄华孙急在心里,转而更加努力投入进橡胶育种工作中。

授粉、测产、育种、整理数据和资料,橡胶团队的一年四季在胶园和实验室流转,37年周而复始,终于迎来了突破。

国家橡胶种质资源圃。受访者供图

【科技赋能】

“*大的突破,是我们将育种周期缩短了14年。”黄华孙表示。

据悉,橡胶树种下后,长8年方能割胶,再过5年才进入旺产期,产胶期长达30余年。“打个比方,水稻一年三熟,一年便可以验证三次新品种性状,而橡胶得40年才能完整验证一次。”漫长的生长期,让橡胶育种工作变得十分低效。

通俗来讲,按照传统方式,选育一个品种需要经历杂交育种、初筛、嫁接繁育精选、试验田比较试验、区域适应性试验等五个阶段,层层筛选。除了杂交育种阶段,剩下的四个阶段,都要经历橡胶树从小树苗成长为产胶大树的8-12年等待。整个育种周期长达41年!

要缩短育种周期,从哪个地方“挤时间”呢?

研究人员把目光聚集在了早期预测的准确性上。“近年来,生物分子学技术日新月异。我们引进了细胞学、基因分子标记技术,通过分析品种的基因型,又快又准地筛选出优势种苗,就可以跳过原先的初筛环节,直接进入精选阶段。”黄华孙解释道,通过基因选育与传统的观测选育结合,原先总共需要18年的试验阶段,只需要4年就可以完成,大大提高了品种验证和筛选的效率。

【万里挑一】

“由于周期长,早期橡胶的育种,每一步都是万里挑一、优中选优,仅有5%-10%的‘潜力股’可以进入下一阶段。”黄华孙表示。

37年来,在一代代的种植研究基础上,团队已经成功选育出8个耐寒、抗风、高产的新品种,成功将我国植胶区的范围从北纬24度拓展到了北纬25度以上,植胶海拔从800米提升到了1100米。从此云南1700万亩山区荒地,也能种上了经济作物。

此外,新品种中,“热研879”十年平均亩产达200公斤,是**目前已知单产*高的品种;“热研7-33-97”产出的天然橡胶耐磨、耐高温高压,经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达到****标准。

早熟高产品种热研879。受访者供图

“热带地区天然有种植橡胶的禀赋,在先天不足的条件下,我国橡胶品种的抗性、产量和质量可与东南亚橡胶主产国相媲美,就是得益于我们**的育种技术和种植技术。”黄华孙表示。

目前,团队研发出的种植技术和抗风的优势品种,已输出至泰国、马来西亚、科特迪瓦等主要植胶国家。作为“舶来品”的橡胶,以新的面貌重新走出了**。

“国家科学进步奖是对我们团队三代人的肯定和鼓励。有很多老先生,默默为后辈做积累,工作了一辈子都没有获奖。这个奖,也属于他们。”黄华孙说道。去年退休的黄华孙成为了“老先生”的一员,但他还是喜欢往胶园跑,与后辈们聊技术、聊发展。

“接下来的工作,就是继续发展生物分子标记、基因编辑等新型育种技术,提高早期预测的**性,进一步缩短育种周期,加快选育出更高产、更上等、抗性更强的品种来。”谈及未来,黄华孙充满期盼与信心。(陈婧)

川公网安备 51068102510770号